你的位置:炒股配资网址_实盘配资门户网_股票配资网平台 > 炒股配资网址 > 宏辉果蔬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李怒云:企业需要将具备多重效益的碳汇项目整合到ESG策略中
宏辉果蔬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李怒云:企业需要将具备多重效益的碳汇项目整合到ESG策略中
发布日期:2024-09-10 08:48    点击次数:6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见习记者雷椰北京报道

  全国碳市场已启动三周年。随着更多减排技术和措施得到充分应用,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每吨碳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左右,历史最高值超过100元。

  近年来,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提速,今年1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正式重启。此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首批方法学,国家认监委发布了第一批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

  当前,碳汇项目前景如何?碳汇方法学推进程度如何?企业如何有效选择碳信用项目来完成ESG的披露与碳中和?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李怒云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李怒云,受访对象提供)碳汇发展三大前景

  《21世纪》:如何理解碳汇?

  李怒云:根据联合国给出的定义,碳汇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相对而言,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就是碳源。碳汇和碳源两者平衡就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两个措施,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通常我们称为减排,另一个是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也称为增汇。

  近期频繁出现的词是“生态碳汇”。所谓生态碳汇,就是指森林、草原、海洋、湿地、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在生态碳汇中,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是森林碳汇。我认为森林碳汇是森林植物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性,本身就附着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相关国际碳减排的需求和规则,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汇成为了可以进入碳市场交易的碳减排产品。

  《21世纪》:你认为当前碳汇的发展前景如何?

  李怒云: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持续增加碳汇,要采取措施增汇减排。森林生态系统中储存了大量的碳,如果森林被破坏、被烧毁了或者扰动土壤,都会造成碳排放——所以森林既是碳汇,也是碳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来自森林的碳排放大约17.4%—20%。

  因此,增加碳汇,主要从加快植被恢复入手。按照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规划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加快国土绿化、恢复植被、保护森林等。这些措施包括宜林荒山造林、红树林恢复;科学管理有林地,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保护好森林、湿地、草地、土壤等,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造成的碳排放。

  根据专家预测,实现碳达峰后,碳排放在下降至2060年的过程中,仍会有一些减不掉的碳排放,而这就要靠碳吸收来解决,也就是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碳汇来吸收。根据杜祥琬院士的研究报告,森林碳汇能贡献80%左右,再加上海洋碳汇和工业措施进行的碳捕获与碳封存(CCUS),实现碳中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碳汇作为抵消机制的一部分得以在国家碳市场中交易,这是碳汇前景之二。碳市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调节工具,已在中国运行起来。其中的试点碳市场已有十年历史,国家碳市场也顺利运行了三年。今年CCER重启,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

  我认为,碳汇是典型的生态产品,有了碳市场,生态产品调解服务中,目前唯一可以量化进行交易的就是碳汇。在国内外碳市场中,除了以碳汇作为“标的”进入碳市场的碳汇减排量产品外,还可以将其他生态价值与碳汇结合,开发新的方法学,由此所产生的碳汇产品不仅仅是碳汇,还包含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社区增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内容。可见,利用碳汇交易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碳汇前景之三。

  需要强调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能做的贡献不仅仅是碳汇,所以包含多种效益的碳汇可能是今后的发展趋势。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碳汇产品需要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

  《21世纪》:有观点认为,只要有森林就有碳汇,就可以交易卖钱,这个说法对吗?

  李怒云:这个说法有很大误区。可以交易的碳汇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森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都能进行交易——必须是人为措施增加的、按照相应方法学和政策规定来开发项目,如人工造林、森林抚育、草地恢复和管理等形成的新的碳汇增量。

  碳汇产品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方法学是科学计量碳汇的技术要求。开发碳汇交易项目,要按照方法学规定进行项目设计、碳汇计量、监测并经有资质的第三方审定核查,确认碳汇的增量真实可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签发后才能在市场交易。

  额外性是指一个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若存在资金短缺或缺乏新技术等不确定的困难因素,通过开发碳汇项目可获得收益以帮助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可以顺利实施并实现相应的减排效益。

  合格的碳汇产品具备碳金融属性,可以进行抵押贷款;由现在的现货交易也可能发展成期货,期权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

  《21世纪》:现有林的碳汇近来颇受关注,其发展的前景如何?

  李怒云:我国现有森林约64%属于中幼林。这些年轻的树木正是生长旺期。如果科学进行抚育管理,将会提高森林质量并获得碳汇的增加量。否则,它们的生长速度慢,甚至有些会衰退。因此,加强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是增汇减排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碳中和做好储备,同时宏辉果蔬,为碳市场增加碳汇产品奠定基础。因此,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研编成熟时有望得到批准。森林经营的碳汇主要依赖于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当然,资金的投入是提高森林质量,获得更多碳汇的必要保证。

  《21世纪》:今年CCER重启,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除了上述4项,未来预计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参加自愿减排交易?有什么样的特征?

  李怒云:从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延续下来的国际公认的减排项目领域有15个。现在公布的第一批四个方法学只包含其中两类,分别是第一类“能源工业”和第十四类“造林和再造林”,各公布了两个方法学。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陆续评估和遴选发布其他领域的方法学,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纳入的领域。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布很多个方法学,气候主管部门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因素及时修订,条件成熟时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企业需要将具备多重效益的碳汇项目整合到ESG策略中

  《21世纪》:国内外自愿碳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

  李怒云:自愿碳市场起源于零散的碳减排试点项目。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发展,早期的方法被更科学更严格的标准所替代。2003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推出全球首个注册登记系统,此后20来年,自愿碳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最初的几年中,有很多标准组织成立并运行,导致碳信用项目开发者纷纷涌入市场,造成碳信用过剩和价格低迷。各国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碳信用的需求迅速增加,又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并且注册项目和可用碳信用数量也迅速增长。

  2021年的数据表明,全球自愿碳市场的交易总额达到20多亿美元。较之同年强制市场8500亿美元的交易量,自愿碳市场的规模很小,特别是2023年较2022年大幅下降61%。然而,大多数市场观察者预测,随着企业加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净零排放方面的承诺,相应的碳信用需求会增加,从而带动自愿碳市场的增长。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100亿-500亿美元。彭博社预测到2050年,自愿市场规模有可能增至5000亿美元。

  《21世纪》:随着我国“双碳”工作的推进和ESG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有效选择碳信用项目来完成ESG披露与碳减排?

  李怒云: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ESG的发展要求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减少碳排放,并且在其商业模式和战略决策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内容。很多企业愿意在自愿碳市场上购买碳信用,但是关于“漂绿”的指控和有瑕疵的气候效益项目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碳信用价值的担忧,甚至会给公司带来些负面影响。

  在碳市场的早期阶段,碳信用项目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等领域。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非碳效益”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深入推进,碳市场的碳汇项目从只有林业碳汇项目到红树林、湿地恢复和保护以及草原保护等项目。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碳汇的碳信用得到了更多的青睐。

  若企业希望利用碳信用实现自愿碳减排和碳中和,可能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制定碳减排策略并整合ESG战略。首先企业应制定一个综合的减排策略,优先考虑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只有在减排到一定程度后,才有条件利用生态碳汇进行补偿,抵消剩余排放;

  二是将具备多重效益的碳汇项目整合到企业的ESG策略中,确保这些项目与企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并且要使用与“双碳”目标相关性强、社会责任匹配度高且具备多重效益的高质量碳汇项目产品。这些项目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愿碳减排和碳中和,还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等。

  目前市场上有专业的ESG评级机构对企业ESG的表现进行评估。ESG的评级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同时,由于碳信用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也诞生了专门给碳信用项目评级的机构。对于企业来说,购买具有多重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是企业完成ESG披露与碳中和的重要的举措,也是企业争取获得ESG高评级的有效保证。